翻開歷年數據,高麗菜拍賣價格每公斤可飆破40元,也曾慘跌至每公斤5元不到,菜價宛如雲霄飛車,一年之間可騰空躍起又急速落地。
菜價大起大落,雲林元長鄉產銷班班長李有益心裡有數,但他盼望的是遇上一次最厲害的天價,賺一年抵三年。「高麗菜很迷人,一公斤只要賣到8、9元,農民就不會虧錢;好的時候,一公斤可以飆到40元以上,至少十倍在翻漲,誰不要拚?」
盼著有天能大賺一筆,他年年都種高麗菜,「幾年下來都沒大賺過,但總有天會輪到我。」這並非李有益一個人的美夢,也是許多高麗菜農的發財夢。
雲林菜農林吉昌就曾離發財夢很近,一分地賺進15萬元(生產成本約2萬元)。過去嚐到的甜頭讓他持續進場,卻不幸遇上去年崩盤,將近兩甲地轉向申請耕鋤補助。他長期種植高麗菜下來,有賺有賠,最後差不多打平,「但明年仍要繼續種,只是要少種點,農民心裡就是碰碰運氣。」
迷人的高麗菜,致命的吸引力,讓農民前仆後繼,坐上賭桌。賭老天爺翻臉,來場嚴重天災,而這天災又不會掃到自己,那麼一顆顆鮮綠高麗菜就會變成一把把厚厚的鈔票。
農民小賭,盤商大賭
農民小賭,幕後操控的盤商更揣著重本豪賭。小規模的盤商操作四、五十公頃,大規模的盤商動輒一、兩百公頃,個個都期望中一次樂透,就有盤商靠著高麗菜,在國外買了好幾棟房子。
「全台灣就是十來個大頭在玩高麗菜,真正賠的話,頂多就是賠成本啊。」雲林曾姓盤商透露,那些一年賺上千萬的盤商,「他們賺一年可以賠五年,根本不怕賠錢。」他進一步細算,過去就曾經出現過天價,一箱20公斤可賣到1,500元,相當於每公頃入帳450萬。盤商契作100公頃,雖然不可能全部大賺,但以三成計算,「30公頃就一億多!」
盤商一進高麗菜賭局,上千萬的資金流動,影響市場價格走向,輸贏不看一時,而是看誰的資金雄厚,能撐到最後。
年年超種,去年爆量創歷史新高
菜土菜金關鍵,在於氣候及產量。盤商、農民看好高麗菜價格有飆高潛力,種植面積連年攀升,平地高麗菜又受氣溫限制,集中於秋冬季生產,釀成每年崩盤隱憂。
根據農糧署統計年報資料,民國96-107年,高麗菜種植面積平均在8,000公頃上下,106年更增加至8,789公頃、107年8,339公頃。年產量本來維持30幾萬公噸,106年一舉衝破40萬公噸大關,107年更飆至43萬1,968公噸,創下歷史新高。
夏季供不應求,冬季生產過剩
那麼台灣人究竟一年吃多少高麗菜?根據農糧署估算,106年國人需求量約45萬9,802公噸。乍看數字似乎供不應求,但實則秋冬季生產過剩,夏季卻缺菜還需進口。平地高麗菜盛產集中在秋、冬季,夏季僅有高山高麗菜支撐,因此夏季會從國外進口彌補缺菜,105年就進口13萬5,843公噸,106年進口7萬7,618公噸。
為避免高麗菜量產價崩,農糧署推估秋冬產季每旬種植面積應低於180公頃,但根據農糧署大宗蔬菜預警系統,去年九月上、中、下旬種植面積為211、218、226公頃,而十月上、中、下旬則為195、187、187公頃,明顯超出安全範圍。換算成產量,這兩個月就超種7,461公噸(以當年單位面積產量51.817公噸/公頃計),而這僅是低估的數字。即便農糧署自信表示掌握了九成種苗數據,但國內種苗場、農民卻接連指出,政府大概只掌握五成,實際超種的量遠不止此。
即便是低估的數據,都看得出高麗菜幾乎年年踰矩。依農糧署統計資料,將歷年九月、十月超種面積換算成產量,106年超種817公噸、105年6,875公噸、104年10,476公噸、103年3,624公噸。
此外,去年南投山區的高麗菜種植面積竟驟增400多公頃,讓平地高麗菜的危殆局勢更雪上加霜。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科長傅立忠解釋,高麗菜適合生長的溫度約在攝氏16到22度間,高山地區的秋冬季太冷不適合種植,不過去年是暖冬,就算是山上氣溫也不會太低,因此部分山區去年10月還是繼續種下去,成了崩盤的「助力」之一。
颱風、寒流後菜價大漲,農民期待天災
預警制度的失靈,在於「拚一把」的心理。不論農民、合作社皆指出,「氣候才是主要因素。」若是種植面積過多,一場颱風、寒流侵襲,本來預計的量產崩盤慘況,也能瞬間翻盤,成為人人搶購的盛況。
攤開高麗菜近十年價格趨勢,高雄大學應用經濟學系副教授許聖章分析,價高點大約落在九、十月份,主因是氣候不穩定,易有颱風,加上平地高麗菜尚未大出;價格低點則落在每年二、三月,正值平地高麗菜產季,供給力道大於需求,導致價格下跌。
但若遇極端氣候,便會打破這趨勢,105年就是特例。許聖章說明,本來每年二、三月價格最低,但105年一月發生霸王級寒流,導致高麗菜凍傷,三月平均價格飆升至每公斤30元。
當年除了霸王寒流來襲,九月又有梅姬颱風侵襲,風災、豪雨造成高麗菜毀損,價格一路上揚。許聖章指出,「十一月平均價44.47元,創下歷年十一月最高。」
由於高麗菜種植時間約兩個月,九月發生颱風,復耕產量必須遲至十二月才會出來。當農民眼見價好,紛紛搶種,「到第三個月價格就會很慘,因為災後搶種的數量都出來了。」以105年為例,十一月均價44.47元,十二月就馬上掉到12、13元,一直延續到隔年一、二月,更跌到每公斤5、6元。
許聖章點出關鍵:農民常常看到菜價高漲就決定跟著種植,只要很多人有這想法,瞬間供給增加,價格就會驟跌,並出現極端低價。
看菜價高就跟風種,馬上跌價
極端氣候日益頻繁,加強農民賭性,預期不時會有颱風、寒流,但像去年氣候平穩,就會造成量產價崩。許聖章進一步分析去年價格波動,八、九月每公斤還有30元,十一月很快下降到10元以下。「八月豪雨對高麗菜影響並未非常嚴重,加上之後沒有颱風,農民復耕的量可能太多,導致兩個月後的十一月價格大跌。」
另一主因是暖冬效應,本來天氣冷時火鍋店的需求大,但去年因暖冬而無法拉抬。復耕過多、需求卻減少,兩者加乘,導致狀況特別嚴重。
其實高麗菜全國果菜市場近十年平均交易價格為每公斤13.8元,皆高於成本價(每公斤約7元,包含採收、紙箱、運費),但卻連年上演農民抗議血本無歸的慘況。許聖章解釋,雖然年均價高出成本一截,但細看曲線卻是波動劇烈,只要某個時間點「價格低於成本價,或是低到沒利潤,就會有農民跳出來抗議。」
年均價13.8元,意即對長期種植高麗菜的農民來說,並未虧本,甚至有一定利潤可賺。不過,對於短線操作的農民來說,可能恰巧遇上價格崩盤,不僅無法大賺一筆,甚至連本錢都賠進去。
天有不測風雲,農民的運氣好壞竟與天候好壞相悖。遇到氣候平順是「歹運」,暖冬盛產跌價,菜送人都沒人要;若真「好運」遇上颱風、寒流,又無法確保自己產量不受損。與天對賭,你有多少機率能贏?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