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農自知,「大家都種高麗菜,沒有差別性,市場就會有問題。」為免爆量價跌後才來收拾,農糧署從源頭輔導、鼓勵農民轉作,並祭出青花菜轉作獎勵金,兩年來吸引不少看好國產青花菜市場潛力的農民投入生產行列。
青花菜營養豐富又是防癌明星蔬果,國內消費需求量大,但僅適合冬季栽種。「既然它有這市場,我幹嘛不做?」原本種植高麗菜的菜農吳慶和,七年前轉作鮮食青花菜,前年起再配合政府計畫,媒合收購社場和契作農戶,大量栽種冷凍加工專用的荷蘭品種,冬季採收後隨即送進冷凍庫保存,放至夏天缺菜時再開庫販售。他希望以此找出市場優勢,也保障農民辛苦的耕耘都有通路收購,不必年年和市場對賭拚輸贏。
-780.jpg)
跟時間賽跑,凌晨摸黑採收
一整片深綠色已結出碩大花蕾的青花菜,正在田中等著收割。十一月進入採收期,吳慶和每日凌晨三、四點就要摸黑到田裡準備開工,為了保持花蕾球的鮮度,多選在太陽還沒露臉、露水未乾前完成作業,只見他一一檢視每個花蕾的規格大小,把葉子修掉、每株帶葉4到5片砍下。
青花菜採收期短,農民得和時間賽跑。若太早採收,因花蕾未生長完全,容易影響產量,而錯過採收期的蕾粒,在陽光照射下會逐漸變黃、鬆散,品質不佳、失去食用價值。
-4-780.jpg)
但偏偏青花菜不像高麗菜可一次採收,採收期一到,田間的青花菜大小不一,必須分批處理,「但採收次數越多,人力成本也耗費越大,必須衡量。」吳慶和栽種的荷蘭品種青花菜,每分地產量近3噸,要採收兩至三次,「其實還可以繼續採收,只是工資不划算,我就要犧牲較小顆的青花菜。」
青花菜採收費工又耗時,不如高麗菜來得好種好管理。他計算,青花菜所需人力是高麗菜的十倍,過去自己一個人可以顧五甲地高麗菜,「但現在一個人種青花菜,光五分地就夠忙了。」
既然如此,為何願意轉作青花菜?吳慶和直言,青花菜雖不比高麗菜獲益高、很難「一夕致富」,但市場較平穩。荷蘭品種的青花菜生長期約70天,田間種植成本(不含採收、運費)約每公斤約8元,他當領頭羊集結多位農戶,以每公斤12元契作價與農民合作、還負責採收,再供貨給好收合作農場,讓農民有賺頭、後端通路也較穩定有保障。
-1-780.jpg)
國產青花菜冷凍儲藏,減少進口提升自給率
國內青花菜需求量大,只是每到夏季貨源短缺,需仰賴國外供給,主要來自中國冷凍青花菜、其次為美國鮮食青花菜。轉作政策一則希望減少高麗菜種植面積,同時也盼提高國產青花菜自給率。
青花菜採收後透過殺青、急速冷凍技術,能維持原有鮮綠顏色、保留營養價值,送進冷凍庫延長食用期限,待國內生產不足時再釋出,夏天就吃得到「尚青」(最新鮮)的國產蔬菜。
雖然深具發展潛力,但吳慶和認為,栽種青花菜需要有人帶頭輔導,習慣種甘藍的老農才學得會其他作物,「當地若沒有人引導種青花菜,到最後一定會回歸種植高麗菜。」他也指出轉作政策要有誘因,才能平衡多出的人力成本,「農民有錢賺,其他人也會看在眼裡,轉作機會才會越大。」
高麗菜種太久土壤疲乏,改種青花菜產量佳
對此,農糧署作物生產組蔬菜花卉科科長傅立忠解釋,農糧署自106年起推動高麗菜轉作產銷履歷青花菜計畫,鼓勵農民團體保價收購,在契作平均價每公斤10-11元上再加碼2元,補貼採收成本,等同契作農民一公斤可拿到13元;而在收購後端,也希望加工廠協助將青花菜冷凍保存,待颱風缺菜時再釋出,因此補貼倉儲成本每公斤2元;另外針對協助轉作計畫的農民團體,官方也提供設備補助,如截切機、製冰機、冷藏庫等。
看好甘藍田轉作青花菜的好收合作農場理事主席許清淵表示,獲利穩定是多數農民最希望的,青花菜農透過跟冷凍加工廠或農民團體契作,事先談好價格,收益有保障,採收後也有配合的單位會收購,不用擔心銷售問題。如此就無需年年承擔高風險、參與高麗菜市場賭局,整體而言有助於解決高麗菜失衡問題。
「有些轉作農民反映,土壤長期種植高麗菜,越種越不好,後來轉作青花菜,卻長得很好,獲利又比較穩定,因此全部改種青花菜。」不過許清淵認為農糧署只有補助農民和冷凍加工廠,對於輔導轉作的合作社補助力道不夠,是政策需要再修正的地方。
-2-780.jpg)
好收合作農場這兩年配合推動轉作計畫,去年契作青花菜面積約60公頃,價格落在每公斤10-13元。「一開始其實很不好推廣,主要就是採收人力問題。」因此合作社分為兩種合作模式,一種由農民負責種植,合作社再雇工採收,但契作價格就會低一點;另一種則是農民自己種植和採收,再交給合作社,契作價格相對高些。
高麗菜轉作青花菜待開拓,矮性菜豆也具潛力
去年國內青花菜總面積約1,536公頃,為避免影響鮮食市場,轉作獎勵金僅針對加工冷凍的青花菜(註),且必須送至加工廠冷凍,才能獲得補助。兩年下來的轉作青花菜成績,106年約300公頃,去年再添402公頃。不過農糧署坦承這數字沒有區分從什麼作物轉而來,意即並非全部由高麗菜轉作,也有原本種植新鮮青花菜而改種冷凍青花菜品種的,因此對於分散高麗菜產量的幫助仍有限。
除了青花菜,還有什麼轉作的選擇?白花椰菜可以嗎?傅立忠解說,轉作政策會持續調整,白花椰菜較不適合加工處理,若突然增加種植面積,恐衝擊鮮食市場。另一方面,農糧署這幾年也在推動轉作矮性菜豆,其殺青、冷凍後,一樣能保持鮮綠顏色,新品種台中6號已經推出。「該品種雖然外觀跟四季豆一樣,但屬於矮性、可一次採收,甚至可使用機器採收,解決連續採收作物的用藥問題。」矮性菜豆深具外銷日本潛力,可望成為毛豆之後的第二個綠金。

註:市場鮮食的42品種青花菜其實也能冷凍加工,但因為其生產成本較高,不划算,因此加工主要以荷蘭品種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