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跳脫賭局:轉作青花菜開創市場

菜農自知,「大家都種高麗菜,沒有差別性,市場就會有問題。」為免爆量價跌後才來收拾,農糧署從源頭輔導、鼓勵農民轉作,並祭出青花菜轉作獎勵金,兩年來吸引不少看好國產青花菜市場潛力的農民投入生產行列。

青花菜營養豐富又是防癌明星蔬果,國內消費需求量大,但僅適合冬季栽種。「既然它有這市場,我幹嘛不做?」原本種植高麗菜的菜農吳慶和,七年前轉作鮮食青花菜,前年起再配合政府計畫,媒合收購社場和契作農戶,大量栽種冷凍加工專用的荷蘭品種,冬季採收後隨即送進冷凍庫保存,放至夏天缺菜時再開庫販售。他希望以此找出市場優勢,也保障農民辛苦的耕耘都有通路收購,不必年年和市場對賭拚輸贏。

為解決高麗菜連年價崩問題,農糧署去年開始推廣高麗菜轉作產銷履歷青花菜。(攝影/劉怡馨)

跟時間賽跑,凌晨摸黑採收

一整片深綠色已結出碩大花蕾的青花菜,正在田中等著收割。十一月進入採收期,吳慶和每日凌晨三、四點就要摸黑到田裡準備開工,為了保持花蕾球的鮮度,多選在太陽還沒露臉、露水未乾前完成作業,只見他一一檢視每個花蕾的規格大小,把葉子修掉、每株帶葉4到5片砍下。

青花菜採收期短,農民得和時間賽跑。若太早採收,因花蕾未生長完全,容易影響產量,而錯過採收期的蕾粒,在陽光照射下會逐漸變黃、鬆散,品質不佳、失去食用價值。

一到產季,農民每隔幾天就必須下田巡可以採收的青花菜(攝影/劉怡馨)

但偏偏青花菜不像高麗菜可一次採收,採收期一到,田間的青花菜大小不一,必須分批處理,「但採收次數越多,人力成本也耗費越大,必須衡量。」吳慶和栽種的荷蘭品種青花菜,每分地產量近3噸,要採收兩至三次,「其實還可以繼續採收,只是工資不划算,我就要犧牲較小顆的青花菜。」

青花菜採收費工又耗時,不如高麗菜來得好種好管理。他計算,青花菜所需人力是高麗菜的十倍,過去自己一個人可以顧五甲地高麗菜,「但現在一個人種青花菜,光五分地就夠忙了。」

既然如此,為何願意轉作青花菜?吳慶和直言,青花菜雖不比高麗菜獲益高、很難「一夕致富」,但市場較平穩。荷蘭品種的青花菜生長期約70天,田間種植成本(不含採收、運費)約每公斤約8元,他當領頭羊集結多位農戶,以每公斤12元契作價與農民合作、還負責採收,再供貨給好收合作農場,讓農民有賺頭、後端通路也較穩定有保障。

轉作青花菜的農民吳慶和(攝影/劉怡馨)

國產青花菜冷凍儲藏,減少進口提升自給率

國內青花菜需求量大,只是每到夏季貨源短缺,需仰賴國外供給,主要來自中國冷凍青花菜、其次為美國鮮食青花菜。轉作政策一則希望減少高麗菜種植面積,同時也盼提高國產青花菜自給率。

青花菜採收後透過殺青、急速冷凍技術,能維持原有鮮綠顏色、保留營養價值,送進冷凍庫延長食用期限,待國內生產不足時再釋出,夏天就吃得到「尚青」(最新鮮)的國產蔬菜。

雖然深具發展潛力,但吳慶和認為,栽種青花菜需要有人帶頭輔導,習慣種甘藍的老農才學得會其他作物,「當地若沒有人引導種青花菜,到最後一定會回歸種植高麗菜。」他也指出轉作政策要有誘因,才能平衡多出的人力成本,「農民有錢賺,其他人也會看在眼裡,轉作機會才會越大。」

青花菜採後需細心處理(攝影/黃名毅)

高麗菜種太久土壤疲乏,改種青花菜產量佳

對此,農糧署作物生產組蔬菜花卉科科長傅立忠解釋,農糧署自106年起推動高麗菜轉作產銷履歷青花菜計畫,鼓勵農民團體保價收購,在契作平均價每公斤10-11元上再加碼2元,補貼採收成本,等同契作農民一公斤可拿到13元;而在收購後端,也希望加工廠協助將青花菜冷凍保存,待颱風缺菜時再釋出,因此補貼倉儲成本每公斤2元;另外針對協助轉作計畫的農民團體,官方也提供設備補助,如截切機、製冰機、冷藏庫等。

看好甘藍田轉作青花菜的好收合作農場理事主席許清淵表示,獲利穩定是多數農民最希望的,青花菜農透過跟冷凍加工廠或農民團體契作,事先談好價格,收益有保障,採收後也有配合的單位會收購,不用擔心銷售問題。如此就無需年年承擔高風險、參與高麗菜市場賭局,整體而言有助於解決高麗菜失衡問題。

「有些轉作農民反映,土壤長期種植高麗菜,越種越不好,後來轉作青花菜,卻長得很好,獲利又比較穩定,因此全部改種青花菜。」不過許清淵認為農糧署只有補助農民和冷凍加工廠,對於輔導轉作的合作社補助力道不夠,是政策需要再修正的地方。

 

好收合作農場理事主席許清淵(攝影/劉怡馨)

好收合作農場這兩年配合推動轉作計畫,去年契作青花菜面積約60公頃,價格落在每公斤10-13元。「一開始其實很不好推廣,主要就是採收人力問題。」因此合作社分為兩種合作模式,一種由農民負責種植,合作社再雇工採收,但契作價格就會低一點;另一種則是農民自己種植和採收,再交給合作社,契作價格相對高些。

高麗菜轉作青花菜待開拓,矮性菜豆也具潛力

去年國內青花菜總面積約1,536公頃,為避免影響鮮食市場,轉作獎勵金僅針對加工冷凍的青花菜(註),且必須送至加工廠冷凍,才能獲得補助。兩年下來的轉作青花菜成績,106年約300公頃,去年再添402公頃。不過農糧署坦承這數字沒有區分從什麼作物轉而來,意即並非全部由高麗菜轉作,也有原本種植新鮮青花菜而改種冷凍青花菜品種的,因此對於分散高麗菜產量的幫助仍有限。

除了青花菜,還有什麼轉作的選擇?白花椰菜可以嗎?傅立忠解說,轉作政策會持續調整,白花椰菜較不適合加工處理,若突然增加種植面積,恐衝擊鮮食市場。另一方面,農糧署這幾年也在推動轉作矮性菜豆,其殺青、冷凍後,一樣能保持鮮綠顏色,新品種台中6號已經推出。「該品種雖然外觀跟四季豆一樣,但屬於矮性、可一次採收,甚至可使用機器採收,解決連續採收作物的用藥問題。」矮性菜豆深具外銷日本潛力,可望成為毛豆之後的第二個綠金。

矮性菜豆台中6號(攝影/段雅馨)

註:市場鮮食的42品種青花菜其實也能冷凍加工,但因為其生產成本較高,不划算,因此加工主要以荷蘭品種為主。

去年十一月高麗菜面臨崩盤慘況,一顆跌破10元,一路持續到今年一月。市場秩序的失靈,在於高麗菜報酬率高又好入門,農民、盤商接連進場,種植面積連年攀升,產量創下新高,產銷失衡的劇碼也連年上演。菜土菜金成了政治口水戰的利器,每年秋冬之際便上演一齣高麗菜之亂,社會氛圍的動盪與壓力,逼得政府不得不出手護盤,啟動耕鋤補助,間接成就了這場賭局。「怎麼賭都不會賠本」,龐大的社會成本卻是由全民買單。

菜價大起大落,雲林元長鄉產銷班班長李有益心裡有數,但他盼望的是遇上一次最厲害的天價,賺一年抵三年。「高麗菜很迷人,一公斤只要賣到8、9元,農民就不會虧錢;好的時候,一公斤可以飆到40元以上,至少十倍在翻漲,誰不要拚?」

高麗菜栽種門檻低、單位面積產量特別大,且採收後無需加工處理,可以直接運往市場買賣,再加上獲利十倍的致命吸引力,人人都想賭一把,紛紛加入搶種行列。有農民坦言,「就算賭輸了,崩盤時也可能領到補助。」這種「反正政府會出面」的心態,讓進場者有恃無恐。
高麗菜價格一路下探至每公斤5元,農民眼看要賠本收場,趕緊登記耕鋤補助,田區的飽滿高麗菜瞬間被夷平,但是另一田區早已又種下高麗菜苗。種菜變成賭博,賭天氣、賭運氣,即使現在崩盤,隨便一個颱風、寒流來,馬上就起死回生。
靠著高麗菜買進賣出,有盤商在國外買了好幾棟房子,賺一筆就上千萬;有的運氣不佳連賠幾年,遇到崩盤,一個月賠了好幾百萬的也有,只能跑路收場。有良盤商,寧可賠一點錢照顧農民,希望明年再合作;不肖盤商卻毀約棄收,連尾款也沒付。

「生產登記制度」新政,究竟是能解決產銷困境、讓高麗菜崩盤命運不再重演的一帖良藥,抑或是變相鼓勵生產的甜蜜誘惑、反而加劇失衡問題?而政府是否仍會因政治壓力和社會同情聲音,一再充當救火隊?能不能挨過選舉年考驗,大家都在等著看。

每年冬季的高麗菜賭局,雖然進場者眾,但也有些人並不想玩這場遊戲。面對一再重演的高麗菜之亂,已有許多農戶採取計畫性生產,提高品質,確保通路也穩定價格。其中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是否能提供產銷失衡的一帖解方?
青花菜是營養豐富的防癌明星蔬果,國內需求量大,是替代高麗菜的好選擇。農糧署祭出青花菜轉作獎勵金,兩年來吸引不少農民投入生產行列,冬季採收後隨即冷凍,等到夏天缺菜時再釋出,藉此找出市場優勢,不必年年和市場對賭拚輸贏。
每當量產價跌,就有人問:「為什麼不出口?」究竟高麗菜在外銷上遇到哪些瓶頸?外銷為何總是作為爆量後的急救篇章?國內最大高麗菜出口商認為,台灣高麗菜頗具外銷潛力,只是過去被忽略,「現在大家開始做,讓國內嗅到商機、讓國外看到實力。」
覺醒農民說:雖然人人種田都是為了討生活,但眼睛還是得放亮,投入計劃性生產、分批種植,切勿忽略市場需求而一股腦搶種。否則,菜王高麗菜永遠只會在漲價、搶種、跌價的無限循環中沉淪,整盤賭局依然是全民皆輸。

專題製作團隊

採訪寫作:林珮君、劉怡馨

攝影:劉怡馨、林珮君、黃名毅

繪圖:劉晏呈

專題編輯:蔡佳珊

美術編輯:蕭名宏

【本專題由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