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銷、加工、促銷是調節產銷的三支箭,每當國內蔬果盛產衝擊價格,不少聲音就指向「為什麼不出口?」相較於毛豆、鳳梨、釋迦等外銷主力,大宗葉菜類每年出口數量相當有限,究竟高麗菜在外銷上遇到哪些瓶頸?外銷為何總是作為爆量後的急救篇章?
要走外銷,先認識品種特性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員蕭政弘表示,台灣高麗菜在外銷策略上較缺乏系統。他先從品種問題談起,「台灣在吃的『初秋』纖維少、含水多,適合炒食、符合國人飲食習慣,但『初秋』很脆、一切就碎,且加工前要先經過脫水工序,一脫水,份量就變得更少。」他認為初秋不適合加工,相較之下,日本品種「大蕊」就比較符合加工用途,其含水量低,也十分耐儲運。

因此在培養外銷實力上,他建議配合客戶國需求、開發不同品種,適性發展。舉例來說,日本食用高麗菜多切絲使用、或是加工包入餡料中,也偏好硬種、規格較小、平均重量在1.2公斤以下的高麗菜。此外,也要確保外銷產品品質的維持和穩定供貨機制的建立,「貿易商該如何跟農民固定、長期、穩定的合作,不是今年買了、明年就沒有,這都要好好規劃。」要走外銷之路,自身功課得先做足。
高麗菜最大出口商北斗合作社,樂觀看外銷
一輛輛貨車載滿早上剛採收的新鮮菜籃開了進來,兩名工人合力將數十個竹簍卸下,揮著汗,再搬進倉庫做預冷保鮮處理。另一頭,一張長條桌子上,八名工人已就位準備幫預定外銷的高麗菜「美容」一番,他們熟練俐落地用刀修平菜梗,剔除太小不符規定以及遭蟲啃咬過的高麗菜。
-1-780.jpg)
北斗合作農場場長王子文整個上午忙著在集貨場內巡視,工人將一箱箱規格統一的高麗菜從冷藏庫中搬出,再小心抬上貨櫃,直到塞滿1,336個紙箱後便鎖上貨櫃大門,準備開往高雄港,隨著貨船運至日本。
王子文是國內最大高麗菜出口商、有多年蔬菜出口經驗,對於高麗菜的外銷始終保持樂觀態度。他表示,台日韓三國的蔬菜幾乎都在年底盛產,而台灣高麗菜價格大起大落,每當價格上漲時,出口便很難與國際競爭,等到量豐價低、想緊急推往國際銷售時,才發現缺乏穩固實力,價格和品質都贏不了人。「大眾覺得毛豆適合出口,是因為現在看到了成果,高麗菜過去忽略外銷這塊,現在大家開始做,讓國內嗅到商機、讓國外看到實力,我們的出口能力就會慢慢養成。」
王子文:「初秋」也可以去日本,要打破迷思
北斗合作社去年共契作80公頃的高麗菜田,以每分地3.3萬-3.5萬元(含種苗費)的價格與農民合作,規定用藥要符合政府規範,合作社也會一一抽查、輔導農民用藥知識;同時,合作社也收購雲林、彰化、宜蘭共計1千噸高麗菜,隨後送往截切場、團膳、各下游通路以及做外銷使用。
註:北斗合作社收購高麗菜價格每公斤6-8元,加上預冷設備、紙箱、工人支出、海運費以及抵達日本後的拖車費和檢驗費共計4元,外銷成本平均每公斤12元,出口價格平均每公斤13元。去年政府為鼓勵台灣農產出口,提供貿易商出口集運補貼每公斤3元。
-780.jpg)
在外銷部分,合作社去年上半年共出口1,100噸高麗菜,十一月中旬起每週再出貨一次,每次約80-120噸,持續至年底,在解決生產過剩上幫了大忙。其中以日本為主要出口市場,佔了八成左右,品種多為改良種如228、226,以及少部分「初秋」。而華人市場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因為與台灣飲食習慣較為接近,同樣偏好「初秋」品種。
「要打破『初秋不適合去日本』的迷思!否則只會讓採購的日商頻頻卻步。」王子文指出,其實日本也有食用「初秋」的習慣,加上日本每年年初時常因寒流及大雪衝擊作物生產,都會向周邊各國採購大量蔬菜,這正是台灣推銷高麗菜的大好時機。
「沒有不對的品種」 提早採收就符合日本偏好規格
「可以宣傳台灣的『初秋』切絲也很好吃、加工不影響,我們要把品質顧好、讓它的獨特性成為優勢,」至於日本偏好較小顆的規格,他也有方法可解:「只要提前在七分熟時採收、每顆(高麗菜)就都在1.2公斤以下啦,其實沒有不對的品種、只有不對的方法。」
王子文認為要找出國產高麗菜品種的獨特性,並透過調整生長天數改變產品規格,「一樣可以打進日本市場!」他也建議先讓日本認識台灣農產特色、信任品質,這樣往後就有機會擴大訂單,讓更多農民願意走外銷、進而發展台灣高麗菜的出口實力。他頻頻強調,「要會解決困難的人才有生意做」。
-780.jpg)
台農發首次接單銷日高麗菜,盼複製美生菜成功經驗
至於有「農業行銷國家隊」之稱的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簡稱「台農發」),這兩年瞄準日本生鮮市場,「我們希望走超市能買的、能見度高的台灣農產品,不是只有走加工原料。」台農發行銷企劃經理張皓鈞表示,未來希望透過美生菜合作的成功經驗,一舉打開高麗菜的外銷市場。
日本客戶去年首次與台農發下單訂購高麗菜,指定的品種是可以當沙拉吃的小粒、硬種高麗菜「雙喜」,台農發即安排契作產農、協調當地可提供預冷設備的合作社幫忙。但張皓鈞不願透露栽種面積、契作金,僅表示「收購價還不錯,應該比農民自己外銷價格好,」對於兩國後續合作也樂觀以待。
面對開發海外市場,張皓鈞指出,最大難題是農民不願接受契作條約、寧可投入市場賭局一拚輸贏,貿易商要找到能長期供應穩定質量的貨源十分困難。他感嘆,農民一看到別處有好價錢就跑了,雙方很難合作。「農民會看市場菜價,會想等市場波動,想著菜價可能會漲,所以都不太願意報價、集售。」
那長年跟農民契作外銷的王子文又是如何解決這問題?他認為,「利益共享」是雙方合作的關鍵。「一定要給農民合理利潤,就算今年會虧錢、也要想辦法照顧農民,畢竟他們是原料供應者,合作看長久,這樣菜價便宜時他們才會願意賣給你。」例如去年外銷價格好,出口價曾來到每公斤15元,合作農場就回頭再給農民每公斤0.7元收購獎金。他期待台灣能把高麗菜外銷當成常態供應鏈之一,這樣未來就能因應作物盛產啟動更多元的調節手段。
-780.jpg)
不該開放進口?農糧署:協助外銷比直接干預進口有效
面對不同的外銷策略,農糧署副署長蘇茂祥回應:「只要東西能賣出去,都是好方法。」政府就是從旁協助,譬如想提升蔬果出口品質,冷鏈設備十分重要,農委會近年就輔導地方農民團體採購真空預冷設備,「這設備比較貴,農委會原則上是補助一半,」設備規模不一,價差也大,「假設買500萬,農委會就補助250萬,買1000萬,農委會就補助500萬。」
預冷設備能延緩蔬菜後熟時間,有助於延長保存期限,以「初秋」品種為例,原本採收後冷藏至多冰一星期,但採真空預冷處理後,放一個月以上沒問題。
另一方面,台灣雖然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美味高麗菜,但夏季時國產甘藍較少,加上多颱風,短缺時供不應求,每年六至九月還是要從國外進口,其中以印尼、越南、南韓、泰國為主,品種大多是水分少又耐貯存的耐熱種高麗菜。
針對有聲音反映高麗菜盛產時政府不應開放進口,蘇茂祥解釋,台灣自91年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後,政府就不能強行管制進出口,貿易商只能依照市場機制調整進出口策略,「夏季高麗菜價格高,進口就多,而冬季盛產時價格變得親民,貿易商若還要進口,就要自行承擔虧本的可能。」他認為政府應尊重市場自由貿易,能使力的是媒合外銷商以及補助倉儲設備,協助提升國產農產品的外銷品質,比起直接干預進出口更有效果。
-1-78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