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商與農民每年靠著高麗菜苗種下一個心願,祈求有天能一夜致富。不過進場一搏有高收益也背負高風險,賭對的人靠著金菜母賺大錢,賭輸了,傾家蕩產的也大有人在。
而被忽略的土地,卻是站在第一線,直接面對大量肥料與農藥使用,年年無聲承擔著人們的輸贏成敗。
-1200.jpg)
耕鋤作廢,土地虛耗、環境受累
去年年底雲林縣政府抵不過產農叫苦連天,不得不啟動耕鋤制度滅火,一週內大刀砍除99公頃的高麗菜,相當於去化將近5000噸,三百多萬顆高麗菜硬生生被機械碾碎、壓入土壤。
這表示整整60天的投入,都化為塵土。高麗菜病蟲害不少,整個生長期大約要噴十次農藥,瓶瓶罐罐、噴藥工資,都是成本。肥料量也不可小覷,近百公頃要施用高達200公噸的肥料。除了農民血汗,這些農藥肥料也全都付諸流水,流布到環境中。這還僅僅是雲林縣有登記的耕鋤面積,其他直接被農民棄收的菜園更難以計數。
好端端的作物卻遭棄收,糟蹋的不僅是農民耕作的心力、以及珍貴的糧食,還有所有資材和環境成本的付出。對農地而言,無疑是一種揮霍虛耗,而耕鋤補貼,開銷的是納稅錢和國家資源。意即每年的高麗菜之亂,不只是盤商和農民的事,全民得共同承受這巨大浪費、一同掏錢買單。
菜王命運,優勢淪原罪
高麗菜在台灣蔬菜當中舉足輕重,雖然不是原生種,但在飲食文化中扮演要角,無論做生菜、清炒、包餡、醃漬都好吃,堪稱國民蔬菜代表;加上它好種又好管理,生產面積、產量和市場佔有率皆佔極大比重。因此每當高麗菜產銷失衡,往往牽一髮動全身,連帶全體菜價漲跌,民眾日常生活也隨之動盪。
獲利翻倍的致命吸引力,更使盤商和農民連年將高麗菜推入賭局。原本出生「菜王命」的高麗菜,無需爭寵就得萬千寵愛,但若遇上時運歹歹、變身不了賺錢金菜母,就可能遭人棄若敝屣。高麗菜產銷失衡的議題談了幾十年,政府卻始終拿不出有效方案。
各界看重啟登記制度:考驗政府魄力,結合後端配套才有效
今年農委會重啟生產登記制度,希望更精準掌握生產資訊,並保證登記農民兩公頃生產成本。然而此舉是否恰當,引發各界討論。
博華蔬菜育苗場負責人謝悉文就強調,回歸市場機制並讓種苗訊息公開透明才是重點,「農民知道目前種植面積資訊,自己判斷要不要繼續種,若賠錢就會自己越種越少。」願賭服輸,農民輸到沒錢自然就會收手回頭,因此他建議政府不該干預自由市場秩序,讓市場自然淘汰掉不適者。
對於新政策能否讓農民買單感到存疑的高雄大學應用經濟學系副教授許聖章表示,預警系統或生產登記制度很難直接解決作物失衡問題,畢竟只要蔬菜價格好,就算面積已經超量,農民還是可能繼續種,調節產銷的手還是掌握在農民的鋤頭上。
-780.jpg)
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楊明憲也表示,「農民已經習慣種植高麗菜,即使接收到生產資訊,他們會因此改變行為嗎?」他認為要農民少種,在短時間內難以見效,政府不如提早備妥加工、外銷和冷鏈方案,或是協調各地農會錯開出貨日,不要都集中在同一週,又或是讓各單位分流供貨,不要全聚集在台北果菜市場,才不會使價格波動大起大落。
有相同意見的還有機農友柯力誌,他建議生產登記政策還要結合後端配套才會有效。首先,登記做了就一定要落實,沒登記的人絕對不能領補助,「政府執行要有魄力,大家要一起忍過陣痛期。」再來要計算出吞吐量,一旦市場供過於求,要有配置的冷鏈系統,做滾動式管理、庫存蔬菜採先進先出,確實掌握到貨量、讓市場保持一定供應量,才能避免崩盤重演。
農民慣性難擺脫,挽救菜價無助農業發展
近年來氣候變化加劇,現代農業面臨更大挑戰,但台灣農人高齡化,老農難以精準分析市場資訊,多半長期靠著慣性耕作,為了生活只能年年這樣種下去。
或許一昧怪罪農民不管預警機制、只想發財而搶種的心理並不公平,不少農民也氣憤表示,生產成本應加入不定時天災造成的損害,「災損時我們得自己承擔,偶爾賺一次大錢也只是平衡收入,為何崩盤時都說是我們搶種活該?」
好收合作農場理事主席許清淵就表示,「農民靠高麗菜生活,不種就是等死,這是農民無奈、悲哀的地方。」
只是每當崩盤消息一出,社會總會怪罪政府不出力管控、或是直指菜蟲開罵,同時企業愛心認購、鼓勵消費者多吃高麗菜的消息也會攻佔各大媒體版面,就是盼望讓菜價恢復正常,避免農民血本無歸。
然而這樣「救出來」的菜價真的對農業有幫助嗎?「越促銷,菜價就越便宜,現在到處送高麗菜,誰還要去買菜?」許清淵無奈說道。
不再靠補助靠同情,計劃生產才是王道
今年官方首次啟動生產登記結合保價收購制度,已吸引不少農民躍躍欲試,通知育苗場留苗備貨。「輸三年贏一年」的預期心理再度浮現,想著前兩年價格都不好,今年可望一次贏回來。
許多人預言今年高麗菜栽種面積可能再創新高,育苗場坦言長期看著農民一窩蜂搶種,導致生產過剩,心裡並不樂見,「有的農民虧錢時把老本都賠進去,但是講也講不聽!」
由政府帶頭掛保證的保價制度,以及愛心企業接單,或許能充當得了一時救火員,但農產品不可能永遠靠社會同情翻轉命運。長期栽種高麗菜的溪州鄉青年農民聯誼會會長林有信搖頭嘆息表示:「如果每年都種到要靠政府補助,整體產業也算是一樁虧本生意!」
林有信以農民身份帶頭喊話,雖然人人種田都是為了討生活,但眼睛還是得放亮,投入計劃性生產、分批種植,切勿忽略市場需求而一股腦搶種。否則,菜王高麗菜永遠只會在漲價、搶種、跌價、減種再進入漲價的無限循環中沉淪,整盤賭局依然是全民皆輸。